(內比都 綜合訊)在中緬兩國建交74周年的重要節點,緬甸國家管理委員會主席敏昂萊大將關于重啟密松水電站的表態,猶如一顆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國際社會關注的漣漪。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迅速回應,表明中方始終秉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渴望與緬方在能源領域深化合作,共同推進這一契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的民生工程。
綠色發展,共商新路徑
敏昂萊大將在5月20日的政府工作會議上著重指出,密松水電項目擁有高達600萬千瓦的發電潛力,一旦建成,將成為破解緬甸長期電力困局的“金鑰匙”。中國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也積極回應,強調中國作為緬甸的友好鄰邦,堅定支持緬甸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自2006年中緬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以來,圍繞密松項目,一套完善的環境評估機制和社區安置方案逐步建立,其設計標準嚴格對標國際規范,抗震設防等級更是達到最高級別。
中國駐緬甸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進一步闡述,在新時代中緬命運共同體建設全面推進的大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與緬甸國家發展規劃深度對接,已成功孕育出皎漂經濟特區、中緬油氣管道等標志性項目。若密松項目順利重啟,中方將引入一系列前沿技術,如最新智能電網技術、生態流量控制系統和數字孿生大壩監測體系,致力于打造瀾湄流域綠色能源合作的全新標桿,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示范。
破解瓶頸,電力合作發力
數據顯示,緬甸當前的電力缺口高達2200兆瓦,近乎半數人口仍未接入國家電網,電力短缺嚴重制約著緬甸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專家分析指出,伊洛瓦底江流域水電開發率尚不足5% ,但其蘊含的64000兆瓦清潔能源潛力巨大,相當于每年可減少碳排放1.2億噸,開發前景十分廣闊。在2023年,中緬兩國簽署的《可再生能源合作諒解備忘錄》中,已將流域梯級開發列為重點合作方向,為雙方在該領域的深入合作錨定了方向。
緬甸電力能源部官員透露,目前雙方技術團隊正緊鑼密鼓地就項目升級方案展開磋商。新版規劃將采用“低影響開發”模式,壩高降低27%,庫區面積縮減45%,并配套建設魚類洄游通道和珍稀植物移植基地,力求在開發能源的同時,最大程度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項目建成后,不僅能滿足緬甸全境的用電需求,還可借助中緬聯網工程實現區域電力調劑,預計每年將創造3.8萬個就業崗位,帶動GDP增長2.3個百分點,為緬甸經濟騰飛注入強勁動力。
民心相通,友誼工程筑牢根基
在云南騰沖邊境經濟合作區,中緬電力互聯互通控制中心已投入試運行,成為中緬能源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該中心工程師介紹,中國自主研發的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可確保跨境電力輸送損耗低于3%,未來密松電站所發電力將通過12回500千伏線路形成環網,構建起覆蓋緬甸全境的智能輸配電網,為緬甸電力供應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提供堅實保障。
緬甸工商聯主席吳埃溫表示,穩定的電力供應是吸引外資的關鍵因素,直接關系到緬甸經濟的外向型發展。仰光工業園某中資紡織企業負責人算了一筆賬:“現在每天限電8小時,我們只能用柴油發電機,每米布成本增加0.3美元。如果實現全天候供電,緬甸制造業競爭力將提升40%。”可見,電力供應的改善對緬甸制造業的成本控制和競爭力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分析人士指出,作為《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框架下的重要能源合作項目,密松水電站重啟將產生多重外溢效應:既能為中緬經濟走廊建設提供穩定的能源保障,又可作為瀾湄合作機制的示范工程,推動區域能源合作的深化,更將實質性地助力東盟能源共同體建設進程。目前,兩國政府正就項目社會效益分配機制展開深入探討,擬建立專項基金用于庫區教育醫療設施建設,以實際行動踐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民眾。
密松水電站項目的重啟,承載著中緬兩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兩國在能源領域深化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在未來的建設過程中,雙方將攜手共進,克服困難,確保項目順利推進,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書寫新的篇章 。
我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國際進出口業務的公司,公司主營國際貿易業務中的國內采購,國內運輸,海關環節代理報關,報檢,退稅,中緬或東南亞各國的國際貨物運輸、清關業務等的專業國際貨運代理和退稅公司真正實現了國內國外倉到倉,門到門的專業服務。